個人簡介:劉建新,男,1959年出生,中共黨員。入伍當過兵,經歷過戰火的洗禮,機關當過副局長,曾是優秀的年輕黨員干部。93年下海創辦湖南福湘木業有限責任公司,現為公司董事長。
一、一片丹心,做強企業
1993年,以劉建新為首的,4個充滿睿智、勇于創業的男人坐在了一起,他們憑著滿腔的熱情和自身多年來在市場摔打的經驗,籌資127萬元,租賃了一個破產的小廠,開始了他們艱辛的創業之路。
創新思維和超前決策是企業成敗的關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及居室裝飾市場對膠合板的需求必然增加。他們預測膠合板行業必將迎來巨大的商機。機遇稍縱即逝,看準了,便干!他們采取了高起點的策略。他們派人到當時省內膠合板行業老大湖南人造板廠學習,聘請湖南人造板廠專家臨廠現場指導,以當時一流的技術指導生產。同時,克服資金困難,購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設備投入生產。“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是他們四個人多年來的口頭禪。他們從一開始創業便立下“造福湘陰,福澤三湘”的宏愿,企業、商標、產品三位一體均冠以“福湘”之名。企業于1993年7月立頂、8月購進設備到1994年元月產品上市總共不到半年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的辛苦耕耘,終于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初戰告捷,更堅定了前進的信念。經過拼搏,企業逐步壯大起來。95年底,湖南省農業銀行湘陰支行給他們貸款400萬元。銀行的輸血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他們立即購進大量的先進設備和大批的優質材料,準備大干一場,實現心中宏偉的目標。
1999年,他們抓住市場機遇,嚴格各項管理,以優質的“福湘”品牌逐步占領市場。同時,進行新產品的研發,讓消費者接受新的產品。2001年春他們敏銳地捕捉到人們對環保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的信息,立即與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北京萬華研究所、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及院校開展技術合作,并聘請從事多年膠粘劑研制的老專家,成立了專門的技術攻關科研隊伍,組建了專門的試驗檢測中心。經過反復試驗和試生產,終于成功地研制出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環保型膠粘劑,生產出合格的環保細木工板。2003年,他們聘請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朱典想教授和研究生導師周國平副教授,為公司策劃設計了年產15萬立方米細木工板生產線項目。投資近4000萬元建成了福湘木材工業園和福湘木業南廠。并與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工業學院合作進行《環保(E1——E0)杉木細木工板產業化開發研制》的項目開發,企業因此步入了健康、有序發展的快車道。正是劉建新和他帶領的福湘人,憑著執著的信念和辛勤的耕耘,如今“福湘木業”已享譽三湘,走向九州,引領市場。公司現擁有過億元的資產,員工1000余名,其中大中專及專業技術人員260人。公司總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下轄南北兩大生產廠。是中南地區最大的板材生產企業,湖南省林產工業龍頭企業,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湖南省私企百強企業,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福湘”商標及產品相繼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湖南省名牌產品”、“湖南省消費者信得過品牌”等榮譽稱號。公司年產量2.2億元,年銷量2億元,年利稅1200萬元。他自已2005年10月被授予”湖南省勞動模范“。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出了一個民營企業家創業的風采和不懈的追求。
二、傾情下崗職工、農民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劉建新自已曾說過:“我辦企業,就是要造福一方,帶動群眾致富。”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公司創業初期,他就頂住各方壓力,大膽決定公司的員工大部分都必須是下崗職工和農民工。針對新員工普通存在文化素質低,招收進來后根本無法立即上崗工作的現狀,他克服各種困難,組織專家對員工進行培訓。對一些技術性強的崗位,還組織人員到相關院校和研究院進行專業學習,培養專業人才。從九三年至今,公司累計支付各種培訓費用達80余萬元,一個個下崗職工,農民工就這樣成為了新時期的企業員工。
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公司現為下崗職工、農民工提供了1000多個工作崗位,其中280名下崗職工、農民工還在重要崗位擔負著企業的核心管理工作。從九三年至今,公司累計發放下崗職工、農民工工資達4200余萬元。現在員工平均年收入達10000多元,為本地下崗職工、農民工家庭提供了穩定的經濟來源,使他們徹底擺脫了貧困,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確保了一方平安與穩定。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民營企業家帶領群眾自主創業的一片赤誠。
三、與農業共同發展
在創業之初劉建新就深刻認識到:說到底他們的企業是一個農業企業。經過努力,企業可以擁有最先進的設備,但原材料來源于農業這個事實永遠不可能改變。員工可以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但是與農業的血肉聯系這個事實永遠不可能改變。他們的企業只有與農業共同發展才是長久之策。如何定位他們的企業,如何尋找共同發展的結合點,成了擺在企業決策者們上馬企業時的頭等大事。當時他們認為農業要可持續發展,企業也要可持續發展,生產板材,必須以木材為加工原料,而綠化和采伐永遠都是一對矛盾。農業和企業一樣,既不能因噎廢食,為了綠化而停止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急功近利,為了暫時的發展而出現濫砍濫伐的局面。
要如何運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使農業成為企業源源不斷的原料來源?經過三思,他們把企業定位在加工速成生林木和“三剩”材上。大力利用速生材和“三剩”材,替代生長緩慢的闊葉林,不但有利于保護生態,保護稀有樹種,更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發展,農民的富裕。他們把眼光瞄準湖南湘北水鄉的庭院、湖洲和湘東、湘西的茫茫大山。湘北水鄉,地勢開闊,土壤肥沃,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適宜發展意大利楊木、水杉等速生樹木。湘東湘西,山高嶺峻,層巒疊嶂,陰濕多雨,云山凝蒙,煙霧茫茫,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重點發展杉樹。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他們制定了相應的共同發展策略。在湘北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和農戶、村組簽訂發展庭院、湖洲速生林合同。公司負責樹苗、肥料等資金,農民負責進行管理。公司保證按合同價收購,農民保證優先出售給公司。在湘東湘西,采取公司+鄉鎮+初加工廠的開發模式。
公司給予部分資金支持,首先幫助當地鄉鎮實現路通、電通,然后與初加工戶簽訂產銷合同,對山區生產的速生杉木、間伐闊葉樹木后剩下的樹梢、樹椏、苛邊“三剩材”按企業要求進行加工,企業保證按合同價予以收購。為了幫助山區農民迅速起步,企業還把機器送到農戶手中,并派技術人員對農民手把手地傳授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