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統計表明,1970年躋身《財富》全球500強之列的企業,到1983年竟然有1/3已經銷聲匿跡。這個排行榜上的企業從產生到衰亡,平均壽命只有
40~50歲。在日本和歐洲,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為12.5年;在美國,有62%的企業平均生命周期不到5年,存活能超過20年的企業只占企業總數的
10%,只有2%的企業能活50年。而在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7~8年,尤其是民營企業,不僅平均壽命只有2.5歲,而且生存超過5年的不到9%、超過8年的不到3%。在我們的記憶中,那些曾經響當當的企業都在極度輝煌后霎時褪去了光鮮,曇花一現。與此相對應的卻有另一些企業,歷經百年不衰:在美國道瓊斯指數涉及的企業中,有將近60%的公司壽命超過100歲,將近25%到了150歲,最長的是杜邦公司(始創于1802年)218歲,最短的是微軟,也有40年以上的歷史。在我國,百年老店同仁堂(始創于1669年)擁有351年的歷史,北京全聚德(始創于1864年)已經有156年的經營歷史,煙臺張裕葡萄酒公司(始創于1892年)也有128歲。為什么如此眾多的企業生命周期如此短暫?為什么另外一些企業歷經百年仍然基業常青?對此學者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是企業所在行業領域的差異,有的則解釋為經營模式的不同,還有人從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上找原因,還有些人認為是企業家的作用。但多數管理專家認為:盡管這些說法各有一定的道理,卻似乎都沒有涉及問題的根本,都沒有找到決定企業基業常青的真正原因。蘭德公司、麥肯錫公司和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研究發現,凡是歷經百年以上的公司,其鮮明的企業文化特征都十分明顯,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多數世界500強企業得以持續成功的基石。世界上著名的長壽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它們都有一套堅持不懈的核心價值觀,有其獨特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優秀企業文化:像通用電氣推崇的“堅持誠信、注重業績、渴望變革”、沃爾瑪的基本信仰“尊重每位員工、服務每位顧客、每天追求卓越”等等,成為企業背后不可模仿的獨特基因。企業文化是一種力量,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它對企業的興衰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21世紀企業之間的競爭,很重要的是企業文化的競爭。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企業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作為一個群體心理定勢及氛圍存在于企業員工中。在這種企業文化面前,員工會自覺地按照企業的共同價值及行為準則去從事工作、學習、生活,發自內心地為企業創造財富,這種作用是無法去度量和計算的。正是看到了企業文化的巨大力量,海爾在其企業內部專門設置了“企業文化中心”,海爾按照“吃休克魚”方式進行的兼并,成為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教學案例,展示了以文化為先導,通過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的現實方式,體現了將企業文化轉化為生產力的巨大效益。成功企業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實現“根植中國,走向世界”的目標,實現二次創業,我們就必須首先恢復在企業文化上的優勢,讓我們的企業文化重新清晰起來,吹響我們前進的號角,踏出我們整齊的步點,沿著我們共同的目標,集中全體員工的“精、氣、神”,為H3C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加強大的動力。